蔬菜学科建设与发展

文章来源:苏州农科院 发布时间:2012-12-20 15:40 阅读次数:7491

 

我院蔬菜学科建设是根据苏州现代农业设施蔬菜种植格局和当地气侯特点对蔬菜种植影响以及生产上对安全优质蔬菜的要求出发,于2007年设置,并于2008年1月成立蔬菜研究室。

蔬菜学科现有在编技术人员9名,其中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2名,助理研究员5名,高级技工1名。在专业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4名。现蔬菜学科带头人为苏州市农科院院长刘敬阳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为刘凤军副研究员。

学科建立以来,以苏州地区蔬菜优质安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为蔬菜学科的研究主线,引进选育适合苏州地区不同季节的设施与露地栽培品种,研发实用有效的优质安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形成高产、高效和保障产品安全的生产技术体系。同时在种质资源创新和亚适宜环境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上与调控技术方面开展探索性研究,进一步丰富育种材料,为蔬菜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蔬菜引种研究。针对我市蔬菜生产对品质要求的提高和对早春耐低温弱光的优质果类蔬菜和夏季耐高温的叶菜的紧迫需求,加强适合苏州地区的蔬菜新品种的自主选育研究,培育优质、丰产、抗病、抗逆、专用蔬菜新品种,支撑苏州蔬菜产业升级。目前已开展的工作有:(1)耐热小白菜新品种选育:耐热不结球白菜优质资源耐热性评价技术与新品种选育。(2)优质菜苔新品种选育:通过远缘杂交途径创新菜薹种质资源,并利用其创造新型菜薹或改良现有菜薹品种的某些重要性状,选育新品种。(3)优质番茄新品种引进:引进筛选适合我市的耐低温弱光的优质大粉果番茄和小果番茄新品种。

2、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与模式研究。 针对我市蔬菜生产不利气候特点突出,蔬菜基地存在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实用有效的技术少,蔬菜生产进一步增收压力大,同时市民对蔬菜的安全品质、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问题,研究适合我市的蔬菜栽培技术,满足蔬菜生产者的迫切需求。目前已开展的工作有:(1)冬春蔬菜高效、安全生产技术:耐低温、抗病、优质新品种与砧木筛选;抗低温短期覆盖增温技术;极端低温下的保苗技术;套种与轮作制度;平衡施肥与化肥减量化施用技术;(2)夏季叶菜耐热栽培技术:适防虫网栽培品种筛选;苦味降低栽培技术;(3)蔬菜轻简化生产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喷灌、滴灌标准化应用技术;轻简化种植模式。

 

3、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随着蔬菜设施、反季节规模化等栽培模式的快速发展,蔬菜病虫害的扩散传播加快,病防治难度增大,农药用量增加,导致果菜和叶菜等主要蔬菜严重减产和品质降低。研究适合本市蔬菜生产的实用的病虫害防控新技术。目前已开展的工作有:(1)烟粉虱、蚜虫等传病毒昆虫的安全防控技术。解析烟粉虱、蚜虫等传病毒昆虫的传毒特性,阐明其活动规律,根据烟粉虱的传毒特性研究,提出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媒介昆虫的安全防控新技术;(2)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技术研发的基础上,集成构建以化学农药减量使用为核心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我市的农业园区内示范推广;(3)蔬菜病虫害IPP防控技术:以生物防治为核心,开展日光温室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包括重要害虫高效诱杀产品和天敌产品及应用技术,主要土传病害控制技术,防病杀线微生物制剂生产和应用技术等,形成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日光温室主要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的IPP技术体系。

 

4、探索性研究。挖掘、创制主要蔬菜作物丰产、抗逆、抗病、优质的资源材料。研究设施主要果菜亚适宜环境(亚低温、亚高温和弱光)生育障碍发生机理及调控技术。蔬菜产品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技术,形成在苏南地区的条件下蔬菜栽培技术研究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立以来,研究室围绕研究目标开展工作,现已在张家港、吴江、东山、望亭、及院本部等多地建立蔬菜试验基地多个,并在蔬菜的新品引进、病虫防治、栽培管理及调控技术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多项,同时积极在地方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有效推动了地方优质、高效、安全设施蔬菜种植业的发展。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