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产质提升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启动会暨技术培训会在常熟顺利举行
为深入推进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提升苏州优质稻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7月17日,由苏州市种子管理站和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共同承担的“2025年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产质提升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启动会暨技术培训会在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顺利召开。来自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苏州市种子管理站、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常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吴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乡镇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及相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等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启动会由苏州市种子管理站沈雪林推广研究员主持。常熟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钱彪致辞指出,本项目的实施是推动常熟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一步,旨在引进推广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集成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提升稻米品质,打通产业化瓶颈,实现产质协同发展。通过区域联动和资源共享,加强与粮食加工流通企业的深度对接,推动订单农业和品牌化营销,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首席专家、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董明辉研究员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解读。他表示,本项目围绕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政策导向,以良种推广和种粮一体化经营为核心,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集成应用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和一次性施肥技术,推动高品质水稻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立协同创新的农业推广新机制。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施赞红处长对项目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各单位要提高站位,加强使命担当,精诚协作,以严谨务实的作风保障项目落地见效;同时强化技术示范引领,加快形成“科研+推广+经营主体”紧密联动的技术推广体系,推动优良食味粳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常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潘云俊副主任和吴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周君主任分别就示范基地工作计划进行了介绍。他们表示,基地将进一步强化新模式建设,推动订单种植与优质优价收购,加快种粮一体化产业链建设,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保障农户收益稳定提升。两地还将积极培育一批高素质“新农人”,通过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进一步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范围,打造产质协同发展示范样板。
技术培训环节,扬州大学霍中洋教授围绕水稻优质高产协同栽培关键技术作专题报告,详细阐述了优质稻米的评价标准、种植制度与栽培技术关键环节、壮秧培育、合理密植、精准施肥管理等核心内容,并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实现优质水稻稳产高产。培训内容紧密结合苏州当地实际,强调了机插缓混一次施肥、全程机械化作业及合理密植管理等技术要点。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技术含金量高,实操性强,将极大助力苏州市优质水稻产业技术推广。
随后,全体参会人员赴示范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常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赵品恒副主任详细介绍了秧盘载肥替代本田施肥技术、钵苗机插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水稻覆生物降解膜机插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及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赵品恒指出,这些新技术和品种的推广应用,将显著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简化农艺作业流程,助力苏州地区水稻绿色高效生产。基地还集中展示了苏香粳100、苏粳1180等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开展了“统一方案、集中展示、擂台选种”,科学评价各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等特征。
此次启动会暨培训会议标志着“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产质提升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参会单位和代表纷纷表示,将紧密协作,共同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实现苏州市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