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盐碱地高产高油技术模式现场观摩会在我院东台示范基地召开
6月2-3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办、我院与江苏省农科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所、江苏大学、东台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油菜盐碱地高产高油技术模式现场观摩会在东台市召开。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科教司,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盐城市农业农村局,东台市人民政府等单位领导与会指导。来自全国各地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站专家、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单位专家代表130余人参加会议,我院油菜科研团队参加会议。
吕修涛副司长指出,油菜是我国第一大国产食用植物油来源,扩种油料,油菜是潜力最大的作物;我国拥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地一亿亩左右,开发利用盐碱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下一步应该在挖掘面积潜力、提升单产水平、提高含油量、模式创新等四个方面发力,要抢抓机遇,总结经验,加快推广,为推动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油料稳定安全供给,提供有力支撑。张凯调研员指出,要通过相关重大项目的实施,选育一批高产高油耐盐碱的油菜新品种,在盐碱地改良、油料保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孙坦副院长指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加快优质油菜品种的转让和开发,更好地促进油菜产业发展。缪斌副市长肯定了油菜在改良盐碱土壤、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苏州综合试验站东台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测产,结果显示,采用耐盐耐密高产高油新品种和密植抗盐稳产等新技术,东台市盐碱地200亩连片种植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机收实产达323.87公斤/亩,创盐碱地油菜高产新纪录。
油菜“耐盐碱高产高油”技术模式是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等稳定支持下,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联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协同创新,以耐盐碱耐密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等为核心,集成机械化联合精量播种、密植抗盐栽培、油菜全营养缓释专用肥、绿色综合防控、机械收获等技术研发而成。
观摩会上,我院副院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苏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孙华研究员主持了关键品种、技术现场观摩环节,各模式集成单位详细介绍了示范现场整体情况、耐密耐盐碱高产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油菜全生育期监管技术、油菜病虫草害绿色轻简高效防控技术模式、油菜分段、联合收获等技术。
东台市是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苏州综合试验站示范县,国家级优质商品油菜籽生产基地、国家油菜绿色革命科技行动示范县、中国农业科学院油菜产业专家团示范县。苏州市农科院作为东台基地建设牵头单位,积极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等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对接,引进油菜高产高油新品种、集成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化联合精量播种、油菜全营养缓释专用肥、绿色综合防控、机械收获,搭建专家队伍与油菜生产大户的沟通桥梁,助力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东台市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油菜扩面增产增效贡献力量。